马上就要开会了,最近舆论上有一些“异常”,话术有了明显升级,这反而侧面证明了中国的成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已经从过去产业升级必然失败,转变为质疑中国产业升级没有改变民生,然后顺理成章的开始对体制进行攻击和反思。从2018年到2024年,短短6年,就连质疑者都已经不去讨论失败论,而是在成功了又怎样上进行掰扯,已经不得不承认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成功。与今天要谈的相关的还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将“996”与民族复兴相关联,质疑“996”阻碍民族复兴,煽动性很强、但质量一般。这篇文章是清华一位教授转发给小镇的,小镇看完后回复说,跟科研圈比起来,互联网行业所谓的“996”简直就是休闲,然而科研圈卷了几十年了,现在比过去更卷了,甚至已经到了全年几乎无休的地步,但是影响科研产出了吗?事实是虽然有很多怨气,但显而易见得越来越强。全球公认的自然指数排名,2023年中国首次在自然科学领域夺得头筹,2024年在综合排名中首次超越美国。当然一定会有人质疑自然指数的权威性,就像工业明珠一旦被中国拿下,立刻就被贬入凡尘。
“996”的这篇文章引起普遍关注,说明契合了普遍的情绪和现象,那就是中国人越来越累了,渴望能够像西方国家那样,能够工作时间更少一点、收入更高一点、更好的享受生活。道理很简单,从国家和民族的尺度,平均智商多个几点又能怎样,没本质差异。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而且还是拥有14亿人、人均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想要赶上西方几百年掠夺世界的先发优势,不拼命能行吗?甚至拼命能够改变这已经是全世界难得的机缘,想想看墨西哥人,洗盘子的努力程度碾压华人,但是又怎样呢?先不去多掰扯月入3000是什么水平的问题,只要一谈这个一定会有人拿“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反驳,事实上这个数据来源是对全国家庭收入的统计,这个统计将全国家庭分为5个部分,其中低收入组、中间偏低下收入组大概占40%的家庭户,对应约6.1亿人,2019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80.4元,中间偏低下组为15777元。《中国统计年鉴》“6-2 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于是就有了“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这个口语表达,但这个表达并不准确,这是口语跟书面的区别。比如不是月收入而是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最终金额。而且这个说法来源是以家庭为单位。比如一个家庭有4口人,一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只有1个人工作,TA每月可支配收入4000元,但是折算为家庭人均就是1000元。在后40%的低收入、中间偏下收入组,往往是中老年人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亦或者家里有人残疾、生病、年老,需要有人照顾,于是整个家庭只有1个人正常工作,甚至所有人只能通过零工乃至国家救助获得收入,这才是低收入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正常情况,在城市里打工,就算干日结都不至于一个月3000元。考虑到评论区一定会有人拿“6亿人”说事,所以展开解释了下。再来回应另一组问题:说中国产业升级很成功,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么强,为什么老百姓收入没有明显增长?为什么还这么累?为什么不调整分配,不执行8小时工作制、不给劳动者多发工资?这个道理说透了其实很简单,最核心的是规模,也就是人口。整个西方把日韩以及很多人已经看不上的西班牙、波兰之类入门级发达(高收入)国家全算在内,一共也就不到11亿人,仅中国就有14亿人。发达国家先不说几百年的先发优势以及对全世界的掠夺,这些国家能够维持相对轻松的好生活,很重要的原因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的崛起,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力和市场,于是11亿发达国家就可以通过掌握的种种优势,切走最大的蛋糕。如果我们想复刻发达国家这种通过剥削多数人维持优越生活的模式,除非发生奇迹,这11亿发达国家人口一夜之间消失,否则就需要找到至少30亿人口规模、发展程度相当于2001年中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在目前的地球上并不存在。国家和国家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中除了美国有3亿多人,其他几十个国家,也就是中国一个省甚至一个地级市的规模,这种级别的国家,只要有一两个核心产业亦或者几个优势的小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就足以过上非常不错的生活。比如说比亚迪2023年营收6023亿元,还带动了更加庞大的关联产业,就算按照传统燃油车1:2.64的比例,也能够带动1.59万亿元,当然制造业营收跟增加值还是有区别的,在此仅进行简化的逻辑示意,更何况新能源相比传统燃油车,带动的关联产业更加庞大。按照汇率,2.19亿元折算为3000亿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相当于5400亿美元。也就是说像比利时这样的国家,只需要增加一个比亚迪,就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560万就业(按照1:7的就业带动比例),GDP立刻翻番,人均GDP接近10万美元,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别说一个比亚迪了,就算是一夜之间除了中国以外所有的汽车产业原地消失,中国垄断全人类的汽车产业,更甚至连整个半导体产业也全部被中国独占了。2023年全球汽车产业总产值大概3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手机+电脑+通信设备三大市场总和,半导体产业2023年5330亿美元,规模比汽车产业小得多,把这些直接算进中国GDP,也不过把2023年GDP增加了不到30%。假设不考虑扩大再生产、全部平均分配下去,中国人把全球半导体、汽车这两个极为庞大的产业全吃了,人均收入也就是增加30%,如果一个人月入3000,也就是变成4000。当然以上算法非常粗糙,忽略了很多变量。比如带动的第三产业等关联产业增长,也没有考虑如果中国全吞下那么中国人年购买汽车数量就决不是3000万辆了,还忽略了汇率问题,如果中国能吞下这两大产业,那就不是1美元兑7人民币,而是反过来了,等等;但省略掉的因素彼此对冲,作为理解也够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有边际效用等,一个人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低级需求继续增加带来的满足会越来越低。比如一个人月收入3千的时候,想吃点好的都舍不得,但是一个人月收入3万的时候,对于吃没多大欲望了,不过是寻常,更希望去开拓更有意思的世界。马云都说过在中国每个月有二三万到三四万收入,有一套小房、一辆车子、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就是最快乐的人。如果是一个几百万人口亦或者一两千万人口的国家,比如新加坡、比利时,其实发达国家真的不在乎多几个这种小体量的新生发达国家,因为体量小,所以只需要吃一点点,很快就能达到人均月收入3万人民币的水平,到了这个水平之后,人民自然开始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不愿意继续拼命卷下去。自从入世以来,吞掉了多少个曾经只有发达国家掌握的产业?白色家电、黑色家电、手机电脑等消费服务,到汽车、轮船、机电设备、半导体等等,2024年1-5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高达5.87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9%,而且同比增速高达7.9%。20年前中国船舶仍然是“大而不强”,规模排在日韩之后,20年之后,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可以制造所有军用、民用船舶的国家,摘下了船舶领域所有明珠,拿下了全球大多数新增订单,然而仍然保持超高速增长,2024年1-5月船舶出口数量、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5%和100.1%。还有老是被一再提及、被认为卡脖子的半导体。实际上被卡脖子的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虽然这部分确实很尖端、很重要,但是从整体来看,近10年,中国进步极快,2024年1-5月,集成电路出口达4447.3亿元,虽然仍低于进口的8325亿元,但增速更快,而且得益于美国的制裁和多年积累的爆发,未来三年,中国芯片产值起码再增加50%。但是中国太庞大了,人口太多了,于是就出现了温差。身处这些极为火热、具有全球竞争力、站在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产业,自然水涨船高,比如互联网就是典型,虽然这几年扩张变慢,但是中大厂平均薪资20-30万不是啥稀罕事,芯片产业这几年从业者收入也翻倍以上了。仅近几年爆发的产业,影响到的就业者起码上千万人,但跟8.65亿的劳动年龄人口相比,占比也不过1-3%而已。更何况中国农业人口还有21%,但是如果充分发挥技术替代,农业人口最多10%就足够了,这又是上亿的劳动力规模,虽然由于教育背景等很难从事高技术的新兴产业,但是从事生活服务业没什么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工业领域,农业领域也是类似的。比如浙江余新镇专门养殖西餐蜗牛,供应了全球七成的需求,可以说垄断了一个全球很细小的细分领域,但也不过支撑了这个6万人的镇子人均年收入达到十几万而已。
中国还有大量在全球某个细小领域占据垄断地位的镇子,还有垄断更高一层细分产业的县,以及影响若干个产业的城市群,等等。可以把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推到全球最富裕国家行业的新增产业,在中国竟然掀不起多大的浪花,甚至网络上怀疑产业升级到底有啥用?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基础生活层次上仍然普遍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就更有拼劲,更渴望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在发达国家眼中,中国就像一个饕餮,吃下了足以支持几个法国级别的新兴产业,但似乎没什么变化,仍然得不到满足,仍然非常饥饿。中国国力强大,与数亿中国人生活仍然困难,这两者并不矛盾,这正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天上不可能掉下来一个30亿人口相当于2001年中国的国家,那么我们就必须想办法打造一个这种生产力和消费能力的市场,所以必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变得富裕。而普遍加班、996、收入增长缓慢、失业等等问题,这不是当前阶段产业升级能够解决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说白了就是不缺人,甲觉得一个月8千太低,但乙6千就干,然而冒出来一个刚刚工作的丙,3千就行,还愿意睡在公司。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卷?真以为国家下一道命令,要求强制8小时工作,否则罚款就能解决?如果真的可以,那先解决公务员普遍加班、过劳问题吧,论猝死比例,公务员远高于互联网,只不过不被关注而已。当然哪里都有忙闲不分,公务员有很多闲的应该被合并、裁撤,但忙的是真要命,互联网也一样的,摸鱼极为普遍,比如京东最近公布一个数据,每月1.4万人次代打卡、部分员工长期迟到早退,午休时长2小时、中午可以熄灯睡觉,不少员工2点半才开始工作等等。
虽然京东有50万人,但大多数是一线的快递员,上面说的代打卡、迟到早退、午睡显然是坐办公室的总部人员,大概3万多人,可见摸鱼有多普遍。而京东已经是比较辛苦的互联网公司了,比京东摸鱼更狠的有的是,包括某些以“996”“大小周”闻名的,工作时间很长,但有效工作时间有限。这种卷不仅仅体现在劳动者之间,也体现在企业之间,甚至是行业之间,说不定哪天被跨界的干掉了。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企业嫌利润少不干,有的是企业愿意干,甚至为了活下去亦或者未来抢占市场,愿意赔本干,先把别人干死,现在的光伏就是典型,哪怕是行业头部,也不敢停下来,又怎么能躺平呢?但是这种卷,也有好处,那就是看上去收入增长并不快,但能够购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20年前哪怕上海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也不错了,当时电视、手机多少钱?又是什么质量?现在呢,上海应届毕业生收入大增,就算还是月入3000,又能买到什么样的产品呢?其实如果真的能够身心一致的躺平,自我和解不再去卷,其实一个月收入3000,在中国很多地方也能够过的不错了,基本上跟西班牙这类入门级发达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差不多。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